a1c704bc6c8ed0dd1e86121640ef.jpg

 
每天來點內在美,今天跟大家分享一本書,書名是:
 
<The social animal社會性動物> 
 
作者:艾略特阿倫森 Eliot Aronson 
 
本書特色:本書被譽為美國社會心理學聖經,講述人際關係的心理學著作,對於人們在情感、移情、偏見、利他行為、從眾性、攻擊性等多面向的困惑提供科學的答案。
本書已經被翻譯成多國語言,堪稱是一本社會心理學教科書類裡的的無敵書。
社會心理學能夠幫助自己用更客觀的視角去看待這個社會,避免自己陷入非理性的盲區。
 

art-school-of-athens-raphael-italian-painter-fresco-159862.jpeg

 
維基百科裡面定義了所謂的社會性動物,也就是群居動物。
可以由一個到多個家庭組成,每個家庭成員都各自有比較明顯的地位,人類、狗、貓、大猩猩、蜜蜂、獅子、螞蟻、鸚鵡等。為保障種族的勢力範圍,社會化動物的族群通常會有首領,而在繁殖期期間,通常會出現新一代挑戰舊勢力的狀態發生,並且發生激烈的打鬥。為了保障覓食的優勢,社會化動物的族群會霸佔一個地方或是地盤。
 

pexels-photo-326709.jpeg

 
1.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。 
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曾說:『從本質上講,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;那些生來離群索居的個體,要麼不值得我們關注,要麽不是人類。』人之所以成為人,正是因為我們是群居動物,也就是社會性動物,每時每刻都會受到他人的影響,如果將與社會連結的因素拿掉,那麼其實已經稱不上人類。因為每時每刻都會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,即便是再正常的一個人,在特定的環境下,還是會做出一些令人驚訝的行為。本書中提到一個實驗,將大學生分成兩組人,一組扮演犯人,一群扮演看守員。這個實驗才進行六天就被迫暫停,因為這場實驗已經出現失控。參與這項實驗的學生是史丹佛大學的高材生,卻也在特定的情境下做出令人訝異的表現,展現出人類最陰暗醜陋的那一面。這就是一種情境影響:從眾。
除了從眾行為,還有另一項是:服從權威。例如在二戰期間,許多納粹的軍官,即便在日常生活中溫文儒雅、為人和善,卻在權威的影響下,做出種種邪惡可怕的罪行。綜合以上,作者將之定義為阿倫森第一定律:做出瘋狂舉動的人未必瘋狂。
 

pexels-photo-2970499.jpeg

 
2.人類存在的認知偏差
我們的思想遠比自己想的更趨保守。也許你會懷疑,生活在一個大部分思維開放的社會裡,客觀地看待問題、理性的決策是人之常情。然而大量的心理學研究卻表示:大多數人都不是理性的,因為人多是認知吝嗇者。這個根據來自於心理學家認為,人類處理大腦的認知有限,而且偏向投機。人並不會理性分析完全部的訊息後再做出最佳的判斷,而是偷懶的選了最容易到達的捷徑。這項研究的結果證明了,我們的思想遠比自己想的更趨保守。我們在選擇某種信念後,就會開始主動尋找那些支持我們信念的證據,而忽略了其他與理念相違背的信息。例如:宗教。
因為這個原因也使人類成為很難去改變觀念的動物:只為證明自己相信的是真理。
 

pexels-photo-1954524.jpeg

 
3.人類存在的不理性:認知失調
態度不是原因,真正的原因是藏在背後的解釋。意思就是,我們先是做了某些行為,再為自己的行為辯護,讓自己的行為看似符合邏輯。這種認知失調的行為,原因來自於人內心存在不同的思想與衝突。但也因為這樣的矛盾,促使人為了化解內心的衝突感,而刻意的讓自己達到某一種平衡,例如:減肥。
 

pexels-photo-2914629.jpeg

 
4.拉近與人之間的距離不是付出,而是求助。
在我們的認知裡,當我們想要增進人際關係的時候,好比想要和一位異性發展戀愛關係,我們通常會送禮、誇獎、幫對方做事,企圖打動對方。心理學家卻發現,這種刻意討好對方的行為,未必能夠得到好的結果。原因來自於對方可能會懷疑自己是不是有什麼企圖,反而提高警覺。若想要跟對方產生連結,請對方幫忙會是個不錯的建議,如果對方願意幫自己的忙,如上述要點,對方在心裡會產生:我願意幫這個忙是因為我認定他是一個值得被幫助的好人或好對象。產生這樣的連結能夠讓彼此在有意無意中拉近距離。這說明了許多時候在一個場合裡想要破冰,只需要運用『求助心理』,只要對方願意幫助自己,自然就能拉近彼此的距離。
 
今天的內在美就分享到這裡,願透過這本書,你也能夠成為社會心理學大師,下一本書見囉~~
 
 
#每天來點內在美 璽媛 #上質主義 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Una Omda.C  的頭像
    Una Omda.C

    A True Departure 上 質 主 義

    Una Omda.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